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代表之窗 > 代表风采  >  正文

有一种履职叫“传承”

范卫福,海宁市十四届、十五届人大代表,海宁市周王庙镇云龙村党委书记

嘉兴人大网    发布日期:2018-11-19

  这是一个整天与泥土打交道,却偏要做一个有文化的农民。在他的手中,云龙村出了自己的蚕桑志书,在他的带领下,一个村里居然建起了文化园和文化记忆馆,还创下了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他叫范卫福,海宁市人大代表,海宁市周王庙镇云龙村党委书记,他正在一步步接近当初传承海宁蚕桑文化的梦想,用满腔的情怀诠释——有一种履职叫“传承”。

  一叶一丝的牵挂 牵出人大一项决议

  2002 年,范卫福接手云龙村时,交到他手中的还有一批珍贵的照片。当翻开这些照片,儿时对蚕桑文化的碎片记忆一下子串了起来……

  海宁的蚕桑业,始于汉代,兴于唐宋,民国进入全盛时期,衰于抗战时期。新中国成立后至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海宁的种桑养蚕和丝绸加工业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了从桑苗繁育、蚕种制造、养蚕直至缫丝、织绸及服装加工的完整茧

  丝绸产业链。其中,尤其以种桑、夏秋蚕茧和丝绸业为重,更在浙江省县(市)级中居前位,云龙村就是当时全省乃至全国种桑养蚕的典型,曾三次受到中央和国务院的嘉奖,是全国蚕桑生产先进单位。1973年,当时称“云龙大队”,即被浙江省外事处定点为对外开放单位,《海宁市志》记载,1974至1988年间共接待 38 个国家,85 个代表团,815名外宾,全国有24个省,63个县市,47 万人次到云龙村参观

  考察蚕桑生产。

  如今,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海宁种桑养蚕的村子越来越少了,蚕桑生产成为云龙村的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如何用一根丝、一叶桑串起古今,留住记忆,传于后世,成了范卫福最牵挂的事。2009年,云龙村蚕桑生产民俗作为“中

  国蚕桑丝织技艺”中的代表性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12 年范卫福当选海宁市人大代表,他有了把这件事“搞大”的想法。这一年,海宁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他建议加大对海宁蚕桑、丝绸产业的保护,并规划蚕桑丝绸生态保护区。因涉及总体规划,建议的办理暂被搁浅。2014

  年,他与周王庙的其他市人大代表一起提出了“关于要求保护蚕桑种植有效传承蚕桑文化的议案”,再陈传承蚕桑文化的深意。正是这份坚持,催生了海宁市人大常委会的《关于突出种桑保护重点,有效传承蚕桑文化的决议》。同年底,《海 宁 市 区 域 性 蚕 桑 保 护 规 划(2014-2020)》出台,海宁市同步推进种桑保护和蚕桑文化传承。

  一书一站的守护 守住心中那份记忆

  2018 年,对范卫福来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他参与编撰的《云龙蚕桑志》要面世了。

  2012 年,当他写下那份代表建议时,一个计划也正式启动——编一本关于云龙蚕桑文化的志书,凭着几代云龙人传下的资料和照片,他一边四处走访,整理出了国内和国外来云龙村参观访问人的手稿等第一手资料,一边找专家请

  教,中国丝绸博物馆、浙大出版社、海宁市档案局、海宁市史志办倾力打造。六年多时间,《云龙蚕桑志》出炉,这本书大约有300页,170余幅照片,记录了从南宋到现在,云

  龙的发展和种桑养蚕全过程,是一部记录一个农村村级组织在约半个世纪中的蚕桑生产和蚕俗文化发展历程的专业志书。这期间,范卫福又带领着村班子一起,建起了蚕俗文化园、四季智能蚕室、蚕俗记忆馆等,2015年11月,他们创作的村歌《云龙谣》参加浙江省第二届村歌大赛,获得了创作和表演两个银奖。

  云龙的蚕俗文化氛围愈发浓厚,而范卫福又开始琢磨另一件事儿——守护最后的实体建筑:云龙茧站。云龙茧站建于上世纪60年代,是老底子村民收购贩卖蚕茧的地方,作为承载云龙村蚕桑丝织发展过去和未来的实物载体,在蚕桑

  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现在的茧站已是‘风烛残年’,再不修复将会彻底废弃。”范卫福扶着云龙茧站还堪堪挂着的旧窗户说,在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老建筑与新改造的共生结合一直是个难题。“可总要有人去破难啊。”今年

  年初的海宁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上,范卫福提交了“关于要求进一步注重文化保护,修复云龙茧站的建议”,要求抓紧对云龙茧站实施抢救性修复。该建议列为年度海宁市人大

  常委会重点督办件,副主任朱祥华多次到现场察看,牵头协调主协办单位。目前,云龙茧站已被列入海宁市文物保护点,并且与中国丝绸博物馆签订中国蚕桑生态资源库和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传习中心建设协议。

  一村一品的带动 带来新的融合与传承

  一项人大常委会决议,一本专业志书,一个修复的茧站,核心只有一个——把海宁的蚕桑文化传承下去,利用起来。对此,范卫福既是守护者,也是执行者。他把蚕桑文化融入了美丽乡村建设,致力于打造自己的一村一品,这也得到

  了村民们的全力支持。

  2015 年成功创建海宁市一星级美丽乡村。2016年晋升为海宁市三星级美丽乡村。2017年又荣升为海宁市五星级美丽乡村。村里各项事业稳步发展,村容村貌从量的积累提升到了质的飞跃,村民的归属感与自豪感日益增强,幸福感指数显著提高。

  今年年初,云龙村成为了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区中的民俗文化村和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区。范卫福离自己的目标又近了一步。

  今年 1 月 19 日中午 12:00,海宁市人大常委会在海宁电台FM96“大潮之声”启动了一档新的直播节目——代表说吧之海宁格调,用人大代表讲故事的方法,口口相传海宁的历史文化,而专栏的灵感就来源于范卫福和他的云龙村

  传承蚕桑文化、发展蚕桑文化产业的故事。第一期开播,范卫福带着对云龙村未来的蚕桑梦想走进了直播间,在节目专属的签名栏里留下了这样一段话:坚守蚕桑文化,打造品质乡村。随着村里与中国丝绸博物馆合作的启动,不久的将来,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将是集蚕桑传承、观光农业、乡村体验为一体的中国蚕桑丝织文化遗产承载地和美丽乡村文化创意经济综合体。

  春夏之交的海宁,明媚的阳光散满绿树枝头,云龙村迎来了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刻,空气中散发着特有的果香,100 多棵 70 年以上的老桑树挂满桑果迎接八方来客。走在云龙村特有的“蚕俗路”上,一路连接着 14 个云龙故事,用点连线、连线成片的方法,把村里的蚕俗文化园、全龄人工饲料四季养蚕体验基地,云龙蚕桑记忆馆,生态农业体验馆和云龙茧站串了起来,形成了一个集蚕桑生产示范、蚕桑文化体验、蚕桑民俗展示、蚕桑非遗传承于一体的蚕桑生产文化休闲体验展示区。浓绿的老桑树下,艺人们展示着剥茧、缫丝、扯丝绵的传统手艺,孩子们笑逐颜开,一口小白牙映衬着丝丝桑椹紫……这幅最初在范卫福脑海中出现的画面,如今就真实地展现在眼前。不忘初心,继续前行。范卫福带着他的蚕桑梦已经走过了16个年头,未来,他还将一直走下去……

 

来源: 作者:作者: 文字记者: 通讯员: 摄影记者: 摄影: 编辑:嘉兴人大网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