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代表之窗 > 代表风采  >  正文

情系村民谋发展 当好乡村振兴带头人

记海宁市黄湾镇三位“村支书”代表

嘉兴人大网    发布日期:2023-11-08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在海宁市袁花镇有三位人大代表是来自乡村振兴一线的村支书,他们有人比学赶超实施乡村振兴,已经成了带领村民致富的“领头雁”;有人带头发展特色农业,带领全村百姓共同致富;有人履职尽责显担当,带头致富有思路......让我们一起听听这三位基层“村支书”人大代表的履职故事。

  吕学超:头雁领航比学赶超,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吕学超,海宁市、镇两级人大代表,袁花镇双丰村党委书记。人如其名,作为村支书,他比学赶超,带领双丰村紧紧围绕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示范表率,各项工作贴近农业、紧靠农村、服务农民;作为一名人大代表,他履职尽责,深入田间地头、走进厂房农户,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

  吕学超所辖的双丰村位于袁花镇西南,区域面积10平方公里,下辖45个村民组,人口众多,但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如何带领双丰“破茧成蝶”,在新形势下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了他心头的一件大事。“与其在办公室里愁问题,不如去群众中听办法。”作为“领头雁”、人大代表,吕学超深知肩上的责任与重担。当前,村庄整体搬迁工作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吕学超下组入户,来到选民群众家中面对面倾听他们对于搬迁工作的具体意见,努力协调各方利益,从收益、情感等多方面开展动员,而后将收集到的问题带回村里认真研究。白天谈不完的,就晚上继续谈,从不在乎是否占用了休息时间,在不到一年时间内实现了4个村民小组整体搬迁。

  履职过程中,吕学超常常和企业老板聊经营发展,和选民群众聊增收共富,通过不同群体关心的话题领域了解当下基层最迫切的需求,从选民群众心声中提炼代表建议。在走访产业园区时,吕学超发现村庄公共交通情况存在公交车线路偏、班次少等问题,严重影响群众日常出行。于是,他便在闭会期间提出“关于海宁205路公交车改线”的建议,为进一步优化海宁公交线路布局建言献策。

  “今后,我将继续围绕‘产业优、生态美、群众富’的目标,认真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当好党和国家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展现新时代人大代表的风采。”吕学超表示。

  朱雪峰:以“梨”想之约,走“共富”之路

  “农合联的总收购价267万元”今年夏天,一个个味甜多汁的海昌蜜梨,让梨园村村民们鼓了“钱袋子”。“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产业发展是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是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的有效手段。”袁花镇人大代表、梨园村党委书记朱雪峰这样说。

  梨园村主产南方梨,面积有3000多亩,全村八成农户都种梨。早在15年前,这里就被认定为“浙江省精品梨生产基地”。2022年,村里所产的“海昌蜜梨”更一举成为农产品地理标志授权主体、绿色食品认定主体,足以可见其影响力。

  在朱雪峰看来,农旅融合,农为底色,关键还在谋产业。考虑到一家一户难成气候,尤其是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后,朱雪峰就开始谋划,成立了嘉兴市首个产业农合联,并建起了南方梨特色农业党支部,改单打独斗为抱团取暖,提供种苗与农资供应,以及技术培训、产品检测、产销对接等一条龙服务。

  随着产业进一步发展,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再联合、再合作,显得愈发重要。2022年在朱雪峰的牵头下,由7个单位组成的“共富‘梨’想·梨乡有约”平台应运而生,通过产业赋能更加注重对村里低收入农户和困难家庭的“造血式”帮扶,或通过解决闲余劳动力,或不定期上门技术指导,或帮助打开销路,短短一年时间,已为20多名群众人均月增收2000元。“要加强电商发展引领,建立本地企业与农户收益分享机制,鼓励更多农户参与线上销售,不断发挥农村电商在助农增收中的带动作用。”朱雪峰建议。

  前期,作为镇人大代表,朱雪峰还一起到黑水县卡龙镇结对考察,“人大代表有责任,那就是要带着村民一起致富。”朱雪峰的梦想,就是带领全村人一块富起来,而后朱雪峰还有更大的计划,那就是继续依靠特色产业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让家乡的田园风光,成为更多人向往的地方。

  卢晓兰:“巧手姐姐”织出“共富花”

  一勾一挑,毛线在手指和钩针间来回穿梭,一朵朵精美的鲜花便渐渐“绽放”。在袁花镇镇东村共富工坊里,“巧手姐姐”们正在熟练地将一团团毛线钩织成精美玲珑的手工艺品,欢笑声不绝于耳。

  这看似简单的毛线钩织制品,却是村民眼中的香饽饽,也是村里闲散劳动力的致富之路,这些都是靠镇东村“巧手姐姐”红色钩织队带头搞起来的。带头人正是海宁市、镇人大代表、袁花镇镇东村党委书记卢晓兰。

  钩织队是一支巾帼志愿服务队,致力于通过钩织产业为妇女提供志愿服务、互动交流的平台,并搭建妇女灵活再就业的“桥梁”,实现妇女同胞既能在家里陪着老人、孩子,又能通过一双巧手创收致富的需求。

  “村民要‘安居’更要‘乐业’”在日常走访选民群众过程中,卢晓兰就发现有部分家庭主妇有就业的诉求,如何回应她们的诉求?如何为她们找寻出路?成了卢晓兰履职过程中的新课题。民呼我为,就这样,一个通过钩织产业为妇女提供志愿服务、互动交流、灵活就业的平台成立了。

  目前,工坊有20名固定成员,他们中有党员志愿者、微网格长、困难群众、闲职宝妈等,还有100余名“编外”队员。很多钩织“新手小白”也逐渐成长为了“钩织达人”,他们带领更多的妇女姐妹,尤其是困难家庭和低收入群体,一同学习钩织技能,并通过工坊开设微店、直播带货、公益摆摊,实现了“家门口的灵活就业”。截至目前,“巧手姐姐”共富工坊的销售额已有20万余元。

  “下一步,我将继续积极发挥‘巧手姐姐'共富工坊的辐射带动作用,多出思路、多想办法,拓宽家门口就业新路,为推动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卢晓兰充满憧憬、信心满满。

  


来源: 作者:袁花镇人大 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