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监督纵横  >  正文

南湖人大:监督助力粮食丰收与粮食安全“双保障”

嘉兴人大网    发布日期:2023-10-17

  

  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给粮食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民是保障粮食安全的主力军,粮食丰收增添了守护粮食安全的底气。近年来,南湖区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监督职能作用,强化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切实为守好“南湖粮仓”贡献人大力量。

  藏粮于地,守好耕地保护“基本盘”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为保护、利用耕地,南湖区人大常委会严守耕地红线、安全底线。2021年,南湖区人大常委会通过开展粮食安全执法检查、专题审议,听取区政府关于《浙江省粮食安全保障条例》实施情况的报告,全面了解全区耕地现状,掌握面上工作开展情况,要求政府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措施,巩固“大棚房”专项清理整治成果,推进土地全域综合整治,守住全区29万亩耕地保有量“红线”,完成24.32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

  南湖区人大常委会在紧盯耕地数量的同时也聚焦耕地质量,扎实推进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区人大常委会结合下基层调研、走进人大代表联络站接待选民、听取代表意见建议等方式,了解到村民群众普遍反映要进一步提升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后,2022年3月组织开展农田水利建设专题视察,现场察看凤桥镇栖柽村陆家浜泵站、栖柽桥泵站,了解泵站现状,听取灌区建设情况、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建设成效与数字化农田水利建设成果。

  南湖区人大常委会会议专题听取和讨论区政府关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情况汇报和农工委关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常委会组成人员员纷纷围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建言献策,为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出谋划策,用新理念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区政府建立日常巡查工作机制严格控制耕地“非粮化”情况新增,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非粮化”地块整治优化工作,完成粮食生产功能区整治优化“回头看”工作,全面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实施污染源头减量和末端减排,完成省级“肥药两制”综合改革试点创建。据悉,预计今年完成粮食播种面积25万亩。

  藏粮于技,攥紧粮食安全“科技芯”

  秋高气爽,晚稻成熟在望,再过一个多月就要开镰收割。眼下,南湖区的大型粮食种植生产企业之一——嘉兴市绿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正为即将到来收获季做好准备。如今,绿康农业管理种植面积达15000余亩,新型农用植保飞机、拖拉机、烘干机等等现代农机设备一应俱全,机械化生产让农业驶入发展“快车道”。绿康农业是南湖区粮食生产机械化发展的一个缩影和代表。十年来,绿康农业积极响应“向科技要粮”的号召,开启了粮食生产机械化的转型升级之路,目前拥有130多台现代农业机械化设备,包括新型农用植保飞机、插秧机、施肥机、拖拉机、烘干机,更利用数字化平台精准检测田块的各项指标数据,进行精细化施肥撒药,从而达到肥药双减、绿色生产的效果。

  地上跑着无人驾驶农机,天上飞着植保无人机……近年来,多种“智慧农机”频频亮相。目前南湖区农机装备总量稳步提高,全区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3.79%,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6.84%,全区拥有各类农机具1.2万台套,农机总动力7.8万千瓦,培育农机专业合作社5家。已累计示范推广植保无人机、北斗智慧管家等智慧农机130余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率逐年提高,越来越多农民摆脱了“一腿泥”,有力促进了粮食增产增效。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良种在促进粮食增产方面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粮食安全前提是种业安全。南湖区人大常委会开展粮食安全执法检查,重点关注种业问题。通过对全区种子种子储备中心、用粮单位,种粮大户等进行检查,针对执法检查中委员提出的先进适用技术和栽培模式应用不够、种子储备中心建设相对落后等问题,区人大常委会会议认为要加大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依托产业技术团队,抓好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引进,强化院地合作,聚焦“种源领域”技术攻关,培育壮大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加大水稻绿色主导品种推广面积。

  前不久,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嘉兴实验基地落地南湖区。同时,南湖区实施提振种业引领发展计划,核心打造种业创新平台——现代种业创新园,以浙江大禾种业有限公司为投资主体,建设科研育种中心及科研辅助材料仓库等,建筑面积4100平方米,计划投资1600万元,年底将投入使用。

  藏粮于民,聚焦政策资金“强信心”

  如何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农户种粮信心,也是南湖区人大常委会一直关注的问题。目前,南湖区稻米产业链短板突出,水稻种植成本也在连年增加,而稻谷的收购价却多年不变,导致种粮效益连年下降,农户种粮积极性严重受挫。在水稻“怎么种,如何卖”问题上,急需探索新路径,开创效益“新爆点”。从事农业已有20多年的区人大代表、绿康农业董事长陈强根建议,必须要加大稻米品牌建设,做优做强稻米全产业链,补齐稻米加工短板、鼓励种粮主体向稻米全产业链发展,提升种粮效益。

  在南湖区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次会议上,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列席会议的人大代表建议区政府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对粮食生产功能区内农民种植粮食与经济作物的差价实行补贴政策。要严格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等惠农政策,确保中央和省、市的有关粮食、农资直补资金按时足额到位,逐步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要加大对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大粮食生产现代化机械化进程;对种粮主体投资粮食产业化项目如烘干中心建设、育秧中心、大米加工企业等项目应优先给予立项扶持;对流转租用土地从事粮食生产的种植户可以酌情予以租金补助,鼓励土地流转从事粮食生产,提高大户发展粮食生产积极性;同时,要进一步向上争取增加国家粮食订单收购数量,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继续推进稻麦生产政策性保险全覆盖。

  据了解,2022年南湖区下达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补偿资金3981万元,完成种粮面积24.61万亩、产量2亿斤。全面落实耕地地力、规模种粮、旱粮生产、订单良种、种粮大户贷款贴息等上级财政扶持政策。加码粮食生产扶持政策,下达全区耕地地力补贴资金1893.33万元,比2021年增12.7%。南湖区通过大力推进“禾城好米”振兴计划,进一步做好稻米产业链扩链文章。日前,余新镇投资1.2亿元,年产84000吨大米加工项目、新丰镇年产9000吨大米项目已完成建设,近期可以投入使用。

  丰收中国,绘秋粮“丰”景,书写最美画卷。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南湖区人大常委会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聚焦粮食安全,依法履职尽责,把粮食安全责任牢牢扛在肩上,让“中国饭碗”装得更满,端得更牢,成色更足。

 


来源: 作者:南湖区人大常委会农工委 沈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