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会议专题 > 人民代表大会  >  正文

政府工作报告

                 2012年3月26日在嘉兴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市长鲁俊

嘉兴人大网    发布日期:2012-05-22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1年和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2011年是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的一年。市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和中共嘉兴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锐意进取、奋力拼搏,统筹做好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各项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市六届人大六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全市生产总值2668.1亿元,比上年增长10.6%;财政总收入41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26.4亿元,分别增长24.4%和2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52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6707元,分别增长14.7%和16.3%。

  (一)积极应对困难挑战,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面对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采取有力措施保持需求稳定增长。着力抓好有效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平湖塘延伸拓浚、桐乡应急备用水源等工程进展顺利,天然气市域管网、嘉兴电厂三期等项目建成使用,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02.5亿元,增长12.8%。强化招商选资,加大高端外资引进和央企国资对接,实际利用外资17.2亿美元,引进市外内资214亿元。加强项目用地保障,扎实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和“百万”造地保障工程,全市盘活存量土地7567亩。及时兑付各类外贸扶持资金,加强出口基地和境外营销网络建设,实现出口总额192.7亿美元,增长20.1%。完善城乡市场流通体系,深入实施“千镇连锁”和“万村千乡”工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7%。着力缓解企业融资难,落实差异化信贷政策措施,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全年新增企业贷款324亿元。努力减轻企业负担,实行社会保险“五缓四减三补贴”政策,减免符合转型升级方向的小微困难企业相关税费,全市取消降低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2亿元。

  (二)全面部署“三大倍增计划”,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启动实施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大企业“三大倍增计划”,强化推进机制和保障措施。编制实施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规划,赴台湾开展服务业项目推介,嘉兴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进展顺利,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2%。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导向目录,市本级整合设立5亿元财政扶持专项资金。加快推进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重点培育65家行业龙头骨干企业,抓好316个重点技术改造项目,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分别达到18.7%和21%。扎实推进农业“五个一百”示范工程,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16.1万亩,启动建设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99个,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稳中有升。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成果转化工程,新认定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17家。中科院嘉兴中心升格为浙江中科院应用技术研究院。实施第二批“创新嘉兴·精英引领计划”,引进培育创业创新领军人才项目104个、重点创新团队39个。

  (三)大力实施与沪杭同城战略,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稳步推进。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钱江通道北接线、嘉绍通道北接线、湖嘉申线一期等项目进展顺利,南北湖大道正式贯通。加强临沪临杭等各类开发区建设,积极推进与沪杭等周边城市公共服务政策对接,推动区域资源节约集约、共建共享。加快中心城市培育,编制实施国际商务区总体规划,扎实推进南湖新区、秀洲新区、湘家荡区域等重点区块开发建设,对40个旧区老居实施整治,新建改建城市道路72公里,启动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建设,市汽车客运中心建成使用。联动推进副中心城市和滨海新城发展,嘉兴港货物吞吐量达到5258万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50万标箱。扎实推进“两分两换”和“两新”工程建设,积极开展省级小城市试点镇培育工作,认真抓好百个示范性城乡一体新社区建设,全年新建改建农房2.9万户。探索开展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抵押贷款,稳步实施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组建农村劳务合作社。

  (四)狠抓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生态市建设取得新进展。全面落实“811”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行动。启动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能源消费总量“双控”工作,强化行业准入和源头管理,全年否决不符合节能环保要求项目243个。加强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建设,对116家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强化落后产能淘汰,深入实施铅酸蓄电池全行业排查治理,扎实推进电镀、制革、化工等重污染、高能耗行业整治提升。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火电厂脱硫脱硝、企业中水回用等一批减排项目进展顺利,市固体废物处置中心建成运行。严格环保执法,全年查处各类环境违法案件1580起,依法关闭污染严重企业130家。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深入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完成河道疏浚1159公里,新增和改造提升绿化面积4.3万亩。全面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五)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完善就业政策支持体系,加强重点帮扶人群就业援助,新增城镇就业7.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36%。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和城乡居民养老待遇标准,按照省统一部署有效解决了一批养老保险历史遗留问题。实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市域异地就医结算,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人均筹资标准达到413元。健全城乡低保标准与物价上涨联动机制,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高到466元和333元。落实稳定物价和调控房地产市场政策措施,抓好“米袋子”、“菜篮子”工程建设,全年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2286套。制定实施加快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意见,各级财政用于学前教育投入达到2.6亿元,基本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三年建设任务。扎实推进以“文化有约”为平台的系列文化惠民活动,成功举办第三届“中国·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南湖革命纪念馆新馆建成开馆。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稳步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完成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三年五项重点任务。市第一医院新院建成启用。成功承办第八届全国残运会嘉兴赛区各项赛事,举办第七届市运会。实行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扩面。深化“平安嘉兴”建设,扎实推进社会管理服务“六大专项工作”。加强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生产监管,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数保持“三下降”。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开展滥用食品添加剂、“地沟油”等专项整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人民群众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各位代表,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是嘉兴应对挑战、经受考验的五年,也是嘉兴探索新路径、取得新发展的五年。市政府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紧紧依靠和团结全市人民,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在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五年来,我们致力于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推进转型升级,综合实力大幅提升。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及时提出保增促调的一系列工作举措。把保持投资适度增长作为促进经济平稳增长的重中之重,连续五年实施“四个双百”和市区“百项百亿”工程,年均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200亿元。把推进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和大企业建设作为结构调整的有力支撑,编制实施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重点产业转型升级规划,嘉兴经济开发区、嘉善经济开发区相继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五年全市新增上市企业17家。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扎实推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和浙江省区域创新体系副中心建设,各级财政用于科技投入累计达到32.3亿元,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由2006年的1.4%提高到2.2%,五年累计引进各类人才12.9万名,新增专利授权3万件。把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环境保护作为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大力实施“三清两绿”行动计划,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2006年下降20.6%。在经济总量持续壮大的同时,较好地实现了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的同步增长,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分别是2006年的1.98倍、2.5倍和2.8倍,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6.6:59.9:33.5调整为5.5:57.6:36.9。

  五年来,我们致力于统筹区域发展和推进城乡一体化,着力优化发展环境,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编制实施市域总体规划,完善市镇布局体系,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006年的65.8平方公里扩大到88.1平方公里,全市城市化率达到53.3%。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杭浦高速、申嘉湖高速、杭州湾跨海大桥、铁路沪杭客运专线等相继建成通车,主副中心城市之间的快速干道系统基本建成,五年新增高等级公路212公里,新增港口吞吐能力1735万吨,新增输变电容量1259万千伏安,新建污水处理厂8座,铺设截污管网619公里,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5.4%。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向新市镇和城乡一体新社区延伸,五年新建改建农村联网公路1614公里,新开城乡公交线路66条,基本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建成全国首个新农村电气化市,各级财政用于“三农”投入由2006年的28.3亿元提高到87.9亿元,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

  五年来,我们致力于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发展活力明显增强。深入实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以“两分两换”优化土地使用制度为核心的“十改联动”取得积极成效。加快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全面推行工业和经营性用地“招拍挂”,积极推进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水价改革,率先实施排污权交易制度。资本、技术、人才等市场加速发展,投资、金融等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实施市级国资公司整合重组,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完善。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民营经济在全市经济总量中的占比进一步提高。对外贸易、引进外资、境外投资再创新高,进出口总额由2006年的126.5亿美元增加到284.8亿美元,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76.9亿美元,完成境外投资8.3亿美元,有34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我市;全面加强与长三角城市合作交流,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建设;出色完成四川地震灾区援建任务,做好援藏、援疆、援青和“山海协作”等对口帮扶工作,形成“走出去”与“引进来”双向互动的新格局。

  五年来,我们致力于改善民生和提升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全面加强社会建设,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立足惠民利民,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区域均衡、全民共享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各级财政用于民生投入累计超过600亿元,在财政支出中的占比由2006年的67.6%提高到74.2%。建立健全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相衔接的大社保体系,城镇登记失业率连续五年下降,率先实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形成低保和高于低保标准20%、50%的梯度救助体系,各级财政用于社会保障投入五年增长了4倍。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2006年1.8倍和1.9倍,农民收入水平连续八年居全省第一。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7年;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健全,人均期望寿命由2006年的77岁提高到79.5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实现公共图书馆镇级分馆和村级文化中心全覆盖。妇女、儿童、老龄、民族、宗教、外事、档案史志和港澳侨台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全面完成第六次人口普查。成立新居民事务局,探索实施以居住证为载体的服务管理制度。信访工作、公共安全和应急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圆满完成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安保任务,大治安、大维稳的工作格局进一步健全,连续七年实现省级平安市、平安县(市、区)“满堂红”。加强国防建设、国防动员、国防教育、民兵预备役和人民防空工作,军政军民团结进一步巩固。

  五年来,我们致力于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改进工作作风,着力提升履职能力,政府自身建设继续加强。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依法向人大报告工作,认真接受人大常委会组织的专题询问;定期向政协通报工作,主动接受政协民主监督;五年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311件、政协提案1702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推行“两集中、两到位”,五年共取消市级行政许可事项47项。扩大政府信息公开范围,建立政府信息公开查阅制度,政府工作透明度进一步提高。深化公共财政管理改革,全面推行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制度。开展扩权强县和强镇扩权改革,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强化审计监督和行政监察,严格控制行政经费。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大力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切实加大对违纪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反腐倡廉工作进一步加强。

  过去五年,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成功创建了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这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也是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具体体现。

  各位代表,五年的发展历程令人难忘,成绩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和中共嘉兴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干部群众励精图治、奋力拼搏的结果,是历届政府班子传承接力、社会各界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各位代表和委员,向全市各行各业劳动者和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各人民团体,向驻嘉人民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向所有关心和支持嘉兴发展的海内外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有:对传统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仍然较强,产业层次偏低,科技创新资源转化能力相对不足,经济发展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资源环境问题日趋突出,土地、能源等要素供给越来越紧,节能减排、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任务十分艰巨;主副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中心城市能级有待进一步提升;社会建设存在薄弱环节,教育、医疗、交通、住房以及食品安全等方面还存在不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社会矛盾多发。同时,政府职能转变、行政效能与改革发展的要求还有不少差距,少数政府工作人员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和总体要求

  今后五年,既是嘉兴推进科学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转型提升的克难攻坚期。从机遇看,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加速了全球产业布局调整,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蕴藏着巨大的需求潜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和浙江省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等国家战略叠加效应的全面释放,都为嘉兴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参与国内外合作、加快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契机、拓展了新空间。从挑战看,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复苏曲折艰难,发展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上升;国内发展中新旧矛盾交织、各类风险因素并存,宏观调控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区域竞争态势更加明显,在新一轮改革发展中增实力、强地位的压力越来越大。面对新形势,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切实加强战略谋划,不断提高应对能力,努力开创嘉兴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根据市第七次党代会作出的部署,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富民强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统筹协调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全面创新为动力,大力实施“七大战略”,着力提升区域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品位、着力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满意度,全面建设创业创新城、人文生态城、和谐幸福城,加快建设现代化网络型田园城市,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做好今后五年的政府工作,在发展理念上,要始终突出发展转型、发展惠民和发展保障。发展转型,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发展步伐,加快城乡统筹、区域一体发展步伐,加快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发展步伐,着力培育新的增长动力,促进经济内生增长。发展惠民,就是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夯实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有尊严、更加幸福。发展保障,就是要进一步优化土地、资金、能源、环境等资源要素配置,提高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充分发挥科技、人才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升服务效能,切实改善发展软环境。

  在工作重点上,要努力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围绕建设创业创新城,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上取得重大进展。进一步加快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全面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人才为主力的区域创新体系,健全“政产学研”有效对接、金融和中介有效发挥作用的创新机制,加快集聚创新资源,激活创新要素,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本地化。进一步构筑具有嘉兴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以实施“两退两进”、推进“三大倍增计划”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海洋经济,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促进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积极发展现代都市型生态农业,努力形成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和社会化服务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进一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化资源要素市场化改革,加快完善资源要素价格形成机制;落实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民生社会事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国资监管营运体制,不断优化国有企业资本结构。推进嘉善科学发展示范点建设。进一步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加快推进外贸转型发展,不断创新利用外资和对外合作方式,着力构筑开放型经济新优势。经过五年努力,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到2016年,全市生产总值超过4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按常住人口计算)超过9万元,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7%,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3%左右。

  围绕建设人文生态城,在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提升城市功能品位上取得重大进展。着眼于促进城乡融合,全面提升“两新”工程建设水平,深入实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努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着眼于区域协调发展,统筹市域重大基础设施、资源配置和公共服务项目规划建设,逐步统一市域社会公共政策;加强与沪杭重大交通设施的互连互通和功能配套,积极参与产业分工,加快社会保障、社会事业领域政策对接,全面提高与沪杭融合发展水平。着眼于提升城市功能品位,下大决心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加快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全面提高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法制化和信息化水平,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拓展向内涵提升转变。着眼于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深入实施“文化六大工程”,大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切实增强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着眼于改善人居环境,深入实施“三清两绿”行动计划,建立健全环境保护长效机制,着力打造城市的绿色框架、休闲廊道和生态屏障。经过五年努力,城乡区域融合发展的态势更加明显,越韵吴风、水乡绿城的现代化网络型田园城市风貌得到充分彰显。

  围绕建设和谐幸福城,在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增进人民福祉上取得重大进展。立足促进城乡充分就业,进一步完善城乡统筹的就业机制,动态消除城乡“零就业”家庭。立足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注重就业、创业、物业并举,初次、再次分配并重,推动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促进财富创造与公平分配相协调。立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推进全民社保,推动各类社会保障制度有机衔接,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和能力,基本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立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大城乡公共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和资源统筹力度,切实减轻群众医疗负担;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立足创新社会管理服务,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社会组织,完善矛盾排查预警、群众权益保障、公共安全管理等机制,着力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积极打造“长三角最具安全感的城市”。经过五年努力,城乡居民生活显著改善,全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明显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力争在2010年的基础上六年实现倍增。

  三、2012年主要工作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五年宏图,重在开局。2012年是新一届政府履职的第一年,必须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起步,为全面完成五年宏伟目标打下坚实基础。面对更加复杂严峻的外部经济环境,面对更加凸显的资源要素制约,我们必须审时度势、积极应对,既要充分估计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与风险,又要牢牢把握前进道路上蕴含的机遇,按照“调结构、稳增长,重投入、兴实业,抓创新、优环境,惠民生、促和谐”的总体思路,稳中求进、转中求好,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建议2012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生产总值增长10%;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1%以上;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3%;节能减排各项指标完成省下达目标;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新增城镇就业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以内。重点做好以下十项工作:

  (一)千方百计强化要素保障。积极创新土地、资金、能源节约集约利用方式,切实增强资源要素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一是着力强化用地保障。落实最严格的土地管理、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制定实施“退低进高”、“退二进三”政策意见和配套措施,加快引导低端产业有序退出,力争全年腾退低效用地8000亩左右。认真做好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的清理工作,加快城市建设用地二次开发步伐,想方设法盘活存量土地。强化“以亩产论英雄”,分类落实扶优汰劣政策,实行差别化供地,用好每一寸土地,切实提高产业项目亩均产出水平。二是着力强化资金保障。完善地方金融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南湖区省级金融创新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和融资性担保机构。加强政银企合作,引导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规模,创新金融产品和信贷模式,提高小微企业贷款比例,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多渠道推动企业上市,大力发展股权、债券、基金等融资方式。加强金融监测平台建设,引导民间借贷规范发展,切实防范金融风险。三是着力强化能源保障。加大煤电油运调度协调力度,积极争取用电指标。加强电力供需管理,按照“先生活、后生产”的原则,优先保障居民日常生活用电;全面推行企业有序用电综合评价体系,促进电力资源向科技型、成长型企业和实体经济倾斜。

  (二)全力以赴推进项目建设。实施“三个千亿工程”,狠抓一批对发展起支撑带动作用的重点项目,确保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一是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重点抓好交通、水利等领域一批在建、续建项目,加快推进嘉绍通道、钱江通道、嘉兴军民合用机场等工程建设,启动实施杭平申线、扩大杭嘉湖南排等项目,基本建成平湖太浦河取水一期、平黎公路嘉善连接线等工程。二是切实加大工业生产性投入。结合实施重点产业转型升级规划,加快推进一批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产业转型升级投资项目,全年实施亿元以上重大工业项目160项。加强产业集聚区建设,抓好开发区、工业功能区整合提升,不断增强吸纳优质生产要素、承接重大产业项目的能力。三是大力开展招商选资。加强与投资中介的合作,围绕重点产业,依托龙头企业,大力推行产业链招商,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力争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4亿美元。大力实施与央企、浙商“双合作招商计划”,认真抓好已签约项目的落地和实施,引进内资超过200亿元。四是优化项目服务。健全重大项目领导联系制度,完善重大项目形成和推进机制,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和动态储备工作。推行重大项目审批全程代办制,促成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落地。

  (三)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坚持增量提升与存量优化并举,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大力实施“三大倍增计划”。制定实施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扶持政策,完善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加快物流、科技、金融和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和营销力度,积极培育都市休闲旅游亮点,加快建设长三角区域旅游集散中心。完善主副中心城市商圈,科学布局市场体系,改造提升一批专业市场。注重服务业重点企业和行业品牌培育,促进服务业结构优化、形成特色。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建设,组织实施百个重大产业项目,力争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全年产值超过2000亿元。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步伐,继续深化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重点培育一批百亿产业集群。推动品牌企业、大型企业增资扩产,筛选一批年产值10亿元以上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创新优化国资公司管理机制,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完善考核与激励约束机制,着力提高国资公司运营效率。二是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型生态农业。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支持力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主要农产品供给和质量安全。深化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全年新建粮食生产功能区15万亩,建成省级现代农业主导产业示范区23个。大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重点扶持一批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大户,各类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比例达到50%以上。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设施用房配套。推动农科教紧密结合,健全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等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三是积极发展海洋经济。完善滨海新区开发建设运行机制。深化与上海港、宁波-舟山港的协作配套,加快独山、海盐港区口岸开放和公用码头开发,扎实推进石化、钢材、粮食等交易平台建设,着力构建全省“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的浙北支点,力争嘉兴港货物吞吐量突破6000万吨、集装箱突破70万标箱。推进滨海文化生态资源整合,积极打造滨海旅游产业带。择优发展临港先进制造业,突出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加快建设现代海洋产业基地。

  (四)努力保持外贸稳定增长。面对严峻的出口形势,必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力争全年出口总额突破200亿美元。一是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鼓励企业参加国内外各类展会,引导企业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开拓国际市场。用足用好外经贸发展资金、出口退税、信用保险、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等政策,加快“大通关”建设,加强对企业应对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的指导。二是着力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加强重点出口基地建设,支持企业培育自主品牌、营销网络和研发中心;扩大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向产业链高端延伸;加快推进服务外包示范区建设,提升服务贸易比重,促进出口结构升级。三是进一步深化对外合作。支持优势企业“走出去”开展投资合作和跨国收购,设立生产基地和经贸合作区,通过对外投资带动出口。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和能源资源保障,积极鼓励先进技术、关键装备和重要资源进口,以扩大进口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五)推动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升。民营经济是嘉兴实体经济的重要基础,必须合心合力推动民营经济新飞跃。一是鼓励投资兴业。贯彻落实国家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政策意见,鼓励企业加大实体经济投入,坚守实业、做强主业。强化企业帮扶,认真做好企业清费减负工作,全面落实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调整、小微企业所得税减半以及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免征等政策,努力营造尊商、亲商、兴商氛围。二是大力支持浙商、禾商创业创新。健全浙商、禾商联络组织体系,全面落实支持浙商创业创新的政策措施,切实强化服务保障,促进各类资源要素更多地向民营企业和实体经济集聚,吸引浙商、禾商来嘉兴创业创新。三是推进民营经济转型发展。鼓励民营企业二次创业,引导企业加快制度、科技、管理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强民营企业人才保障,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适应民营经济发展的企业家、职业经理人和专业技术人才,切实提高民营经济发展的智力支撑和整体素质。

  (六)深入推进城乡区域统筹发展。以完善形态和健全机制为重点,着力增强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一是提升与沪杭同城发展水平。依托现有基础和优势,全面深化与沪杭融合互动。加强对外交通综合枢纽建设,加快市域快速干道系统与高铁站、长途客运中心等的通达连接,着力打造“零换乘”交通体系。积极参与区域公共服务信息资源整合,深化“一卡通”互联互通应用试点,大力推进联合办医办学、远程教育等合作,进一步提高社保、公交等领域资源互通共用水平。二是增强主副中心城市功能。加快中心城区有机更新步伐,深入开展旧区老居整治,扎实推进南湖湖滨、原第一医院等区块改造,努力形成一批集高端商务、休闲购物、金融服务于一体的区域商贸中心。实施“打卡口、接断路”专项行动,加快推进“四路两口六通道”建设,重点抓好支路完善和道路交叉口渠化改造,进一步优化中心城区路网框架。坚持公交优先,加快公交线网调整和场站建设,完善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提高交通微循环管理水平,努力缓解中心城区交通拥堵问题。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抓好电力等应用领域省级专项试点工作。统筹国际商务区、湘家荡区域、空港新城等城市功能区开发建设,强化副中心城市与中心城市功能配套和分工协作,切实增强城市的承载力和辐射力。三是扎实推进“两新”工程建设。坚定方向、坚定信心,以土地整治复垦为龙头,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和百个示范性城乡一体新社区建设,全年复垦宅基地1.2万亩。深化小城市培育试点工作,高标准配套新市镇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促进人口集聚、产业集群和功能集成。深入实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积极创新现代农业经营制度和农村新社区管理服务机制。深化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七)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强化创新驱动,使科技创新成为转型升级的核心推动力。一是加快创新资源集聚整合。推动嘉兴科技城、科技孵化城提质发展,重点抓好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试基地、科技孵化器建设,年内新增各类创新载体20家。积极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创新投入机制,加强绩效管理,充分发挥各类科技公共平台的服务功能。二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围绕培育新兴产业和提升优势产业,加强产学研联合攻关,组织实施50项科技重大专项,着力突破一批共性关键核心技术。积极发展技术评估、技术转移、科技信息等中介服务机构,继续办好“百场科技对接活动”,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加快科技金融创新,探索组建科技银行,积极引进风投、创投机构和种子基金,带动社会资金投入创新型企业。三是深入实施“创新嘉兴·精英引领计划”。认真做好国家、省“千人计划”推荐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人才招聘活动,年内引进培育创业创新领军人才项目100个左右。重视高技能人才和各类实用人才培养。完善人才开发、使用和评价机制,积极探索产权、股权、期权激励方式,促进人才、科技、产业良性互动。

  (八)大力加强节约环保和生态建设。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努力夯实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一是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完善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能源消费总量“双控”管理机制,加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严格新上项目能效和环保标准。强化重点行业、企业监管,坚决淘汰一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实施重大节能降耗技术专项,积极推行合同能源、能源审计等节能管理模式,整体推进建筑节能、交通节能和公共机构节能。二是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实施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规划,加快建设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示范企业,年内完成100家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大力推广节水节材新技术,强化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65%以上。加强农业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加快发展清洁能源,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示范城市建设。三是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狠抓水环境治理,深入实施市镇工业园区污染专项整治,巩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成果,积极开展废弃河浜、小河小浜综合整治,加快新市镇、新社区截污纳管进度。加大区域治水统筹力度,健全流域联动执法机制。切实加强饮用水源保护,联合杭州积极推进千岛湖引水工程前期工作。深化“清洁空气行动”,开展工业烟尘、城市扬尘和汽车尾气等专项治理,强化脱硫脱硝、除尘设施的升级改造与运行管理,实施重点污染企业全程在线监控,对违法排污行为实行“零容忍”。加强空气质量PM值监测。强化生态保护和修复,推进水土流失、土壤污染治理。大力开展城乡绿化造林,滚动推进“八个十”绿化攻坚工程,市区新增生态绿道247公里,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18.5%以上。

  (九)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始终把发展社会事业作为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保证。一是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文明城市创建长效机制,实现文明城市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积极倡导社会志愿服务和爱心互助,广泛开展科普活动。二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完善基层文化活动中心功能,积极推进公益性文化场馆免费开放,让市民享受到更加便捷多样的公共文化服务。加强文化遗产传承和利用,积极参与大运河联合申遗,加快马家浜遗址公园建设。完善文化产业扶持政策,加快发展创意设计、文化会展、影视传媒等新型业态,培育壮大文化骨干企业,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嘉兴特色和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推动文化与贸易、旅游、体育等融合发展,不断扩大文化消费。三是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建设一批镇中心幼儿园。扎实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和小班化教育试点,稳步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办学水平。整合各类教育资源,重视发展特殊教育、新居民子女教育,积极发展继续教育、社区教育。开展校车制度试点,强化中小学安全管理。加强教师培养和管理,注重师德师风建设,努力造就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四是不断提高全民健康素质。扎实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规范基本药物采购机制。深化县、镇、村医疗卫生资源统筹配置,完善社区责任医生制度。加强中医药事业传承和创新,抓好职业病、重大传染病和重点慢性病防控。加大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和开放力度,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大力提升竞技体育发展水平。实施幸福家庭关爱工程,进一步完善人口利益导向机制,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让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一是大力促进就业创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和小微企业,多渠道开发公益性岗位。加强对困难人群、特殊群体的就业援助,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村劳动力和城镇失业人员就业工作。加强就业创业指导,开展百校千企人力资源对接活动,以创业带动就业。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完善工资指导线、欠薪保证金等制度,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二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重点做好灵活就业人员、新居民和困难群众参保工作。完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加快推进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完善分层分类救助办法,健全城乡居民低保动态调整、价格补贴等机制,切实改善困难群众生活。加强为老服务,扎实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点建设,不断扩大养老服务受益面。大力发展慈善事业。深入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不断完善残疾人保障和服务体系。落实以公共租赁房为重点的城镇住房政策,健全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年内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1500套。三是提升社会管理服务水平。把稳定物价放在重要位置,采取综合措施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健全农产品市场准入和质量可追溯制度,推进食品药品安全体系建设,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深入开展重点行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预防和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完善居住证制度,优化新居民服务管理。进一步做好信访工作,强化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加强基层综治组织建设,提高打防控一体化水平,着力解决突出治安问题和安全隐患,努力营造社会安定、生活安宁的良好局面。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功能,加强社区、社团、社工队伍建设。发挥社会各方协同作用,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开展工作。切实做好民族工作,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大力支持驻嘉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建设,深入开展拥军优属工作,落实优抚安置政策,推动军民融合发展。

  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各位代表,新一届政府肩负着推进科学发展、富民强市的历史重任,承载着全市人民的殷切期望。使命和目标激励着我们,责任和重托鞭策着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以政府转型促进经济社会转型。

  以公开公正为准则,努力建设法治型政府。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意见建议。着力完善行政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等作为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强化重要政策实施的跟踪评估,提高科学民主决策的能力和水平。加强规范性文件制定和备案审查工作,重视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规范行政执法流程和执法行为。加大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和政府信息公开力度,主动接受社会各方监督,让行政权力始终在阳光下运行。

  以创新管理为取向,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按照科学管理、精细管理、规范管理的要求,大力推进政府体制机制创新。综合运用规划、产业政策和财税、价格等手段,改善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切实减少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探索建立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机制,鼓励更多行业协会、社会组织参与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完善审批服务全程代理制和网上审批制,清理规范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进一步提高行政审批标准化水平。加快电子政务建设,积极开展绩效评估,强化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促进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细化政府预算、决算公开内容,扩大部门预算公开范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和方式,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和风险防控。坚持管理重心下移,合理划分管理权限,建立健全市域统筹协调机制,及时解决跨区域重大事务。

  以强化执行为核心,努力建设高效型政府。政府效能就是投资环境,就是发展速度。全体政府工作人员要加强学习,多学发展经济之策,多学促进社会和谐之法,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思路、促进工作的举措和解决问题的本领。大力弘扬求真务实作风,扎实开展“双千双百”进村入企走访服务活动,站在基层、企业和群众的立场上想问题,做到察实情、讲实话、出实招、重实效。牢固树立“服务是天职,不服务是失职”的理念,把精力放在谋发展上,把心思用在解难题上,组织开展破难攻坚行动,着重在发展实体经济、推进重大项目建设、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城市有机更新、市区交通畅通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做到困难面前不停顿、矛盾面前敢负责、风险面前有担当,狠抓各项工作落实。全面落实服务承诺、首问负责、限时办结、效能监察等制度,对事关全局的重大决策,定时间、定标准、定要求,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项项有结果,坚决克服不推不动、不催不办的“懒政”现象。

  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努力打造廉洁型政府。清正廉洁事关民心向背,任何缺乏监督和制约的权力都容易导致腐败。我们要常怀敬畏之心,敬畏人民、敬畏法律、敬畏组织、敬畏舆论,严格执行廉政准则各项规定。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权,从重点领域、重点环节入手,进一步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强化审计和监察工作,切实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从源头上防止腐败。深入开展各项专项整治和纠风工作,对违纪违法行为严惩不贷、绝不姑息。大力建设节约型机关,加快公务消费和公务用车管理制度改革,严格控制和压缩“三公”消费支出,把更多的财力、物力用在人民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上,用实际行动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各位代表,回眸历史,嘉兴人民书写了壮丽的发展诗篇;展望未来,美好的蓝图催人奋进。我们正处在变革与奋发的时代,任何挑战都阻挡不了嘉兴推进科学发展的坚定步伐,任何困难都改变不了嘉兴人民创造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让我们在中共嘉兴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更加高昂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扎实的举措,凝心聚力、开拓创新,加快推进创业创新城、人文生态城、和谐幸福城建设,以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来源: 作者:作者: 文字记者: 通讯员: 摄影记者: 摄影: 编辑:嘉兴人大网 责编:嘉兴人大网